信息与计算教研室教学工作

         2019-05-06        292

.教研室教学工作

近三年来,三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评都是优秀,其余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评都是良好。

信息与计算教研室的教师都能服从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教学安排,积极接受教学任务、辅导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等任务。超额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信息与计算教研室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课程教学的各种资料、文件都分类存放在教研室的档案柜中,电子档案资料都存放在教研室的电脑中。

信息与计算教研室所有课程都达到了开课要求,所开设的课程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承担的主要课程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和《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等。教师们都能认真撰写教案和批改作业,并且按照学校的要求,教案格式规范并有规定的储备量,作业有批改记录。在学校、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试卷检查中,由于本教研室的教师都能按学校要求出题、阅卷,因此试卷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并且所作的试卷分析切合实际并能反馈到以后的教学中,从而赢得了学院的表扬。



《离散数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4021001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72学时  4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离散数学》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讨论具有离散特征的变量和结构及相互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为学生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的软、硬件应用开发和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理解离散数学主要概念,掌握主要离散结构的构造、性质及其证明,掌握主要推理方法,了解主要模型的应用。

本课程除了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外,还特别注重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离散数学》(第2版),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参考资料

[1]. 《离散数学》(第1版).左孝凌等编著.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2]. 《离散数学》(第2版)蔡英,刘均梅.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 《离散数学》(第2版). 王元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离散数学》.冯伟森,栾新成,石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四、先修课要求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重要基础,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等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和课堂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应用网络课程资源辅助教学。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有:考勤(15%)、作业(15%)

2)考试成绩占 70%,形式有:闭卷考试。

《数据结构》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4021001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7236+36)学时  3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数据结构》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用计算机解决一系列程序设计问题特别是非数值信息处理问题时所用的各种组织数据的方法、存储数据结构的方法以及在各种结构上执行操作的算法。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表示、运算方法以及在计算机科学中最基本的应用,培养、训练学生选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编写质量高、风格好的应用程序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资料

[1] 《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文益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算法与数据结构》.张乃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教程》. 严蔚敏,陈文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四、先修课要求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和《离散数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重要基础,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习题课。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有:考勤(15%)、实验/作业(15%)

2)考试成绩占 70%,形式有:闭卷考试。



《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4021001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5436+18)学时  2.5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无论是计算科学还是计算实践,算法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授在计算机应用中常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法,讲授设计和分析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对算法复杂性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略)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算法设计与分析》(第2版). 耿国华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参考资料

《算法设计与分析》(第1版). 王晓东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算法设计与分析》(第1版). 周培德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算法与数据结构》(第1版). 傅清祥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并行算法引论》 (第1版). 陈景良编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四、先修课要求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有:考勤(15%)、实验/作业(15%)

2)考试成绩占 70%,形式有:闭卷考试。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0000001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学时学分7236+36)学时  3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为了提高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实现教育部制定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操作微型计算机,并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学习打好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略)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 龚沛曾,杨志强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大学计算机基础简明教程》. 杨振山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计算机文化基础》. 刘发贵,骆雪超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 耿国华.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四、先修课要求

先修课程初等数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重要基础,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习题课。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有:考勤(15%)、实验/作业(15%)

2)考试成绩占 70%,形式有:闭卷考试。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0000003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学时学分7236+36)学时  3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大纲适用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本大纲的指导思想,是要通过学习C语言课程后使学生建立起程序设计概念,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逐步积累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的常用技巧;能初步用C语言解决常见的应用问题,为后续专业课、后续的软件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略)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C程序设计》(第四版).谭浩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 C程序设计教程》.谭浩强,张基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谭浩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C语言大全》(第二版).Herbert Schildt著,戴健鹏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4] ANSI C标准详解》.Herhert Schildt著,王曦若,李沛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四、先修课要求

1. 先修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为学习本课程打下重要基础,课程中的数的描述转化和算法表述需要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相关内容。本课程也是《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2. C程序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的人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计算机素养之一。它的科学内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的人员是极其重要的,理解和掌握《C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理论, 对于理解计算机语言和算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帮助意义。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有:考勤(15%)、实验/作业(15%)

2)考试成绩占 70%,形式有:闭卷考试。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40231006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数值分析与算法设计

学时学分5436+18)学时 2.5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最优化理论属于专业方向模块(数值分析与算法设计)课程,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最优化是从所有可能方案中选择最合理的方案以达到最优目标的学科,是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它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门课程旨在讲授最优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应用最优化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初步技能,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必要的准备。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这门课程就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最优化的有关理论、技术及其主要应用,并给学生们全面地介绍最优化研究的前沿领域与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最优化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了解最优化的主要应用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最优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科内涵。通过对于最优化的学习,理解与掌握该理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应用技能,理解系统设计的思想,理解最优化在图象处理、生物信息学和模式识别中的典型应用。进而掌握最优化所涉及的编程技术和过程,掌握最优化收敛性分析、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略)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最优化方法》(第二版),施光燕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资料

[1]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袁亚湘,孙文瑜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

[2] 《最优化方法及其Matlab程序设计》,马昌凤著,科学出版社,2010.

[3] 《工程最优化方法》,张可村著,西安交大出版社,2003.

[4]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修订本),薛嘉庆著,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3.

四、先修课要求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C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离散数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重要基础,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习题课。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件配合使用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有:考勤(15%)、实验/作业(15%)

2)考试成绩占 70%,形式有:闭卷考试。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